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缪欢 通讯员 武学成 文)狮子山中绣娘美,赏心乐事牡丹园。武定年度盛事“牡丹文化旅游节”尽展盛世风华之际,也为当地彝绣产业搭起了一个大舞台。
(资料图片)
传承1700余年的楚雄彝绣通过多年来的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进入全州经济建设主战场。武定县也积极探索“文化传承、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特殊产业增收路,推进刺绣工艺提质增效,推动全县刺绣产业加快发展。
日前开幕的“牡丹文化旅游节”通过三大活动集中展示了武定彝绣的实力和魅力。开幕式文艺演出中的《绽放》民族服饰秀,从武定古老的服饰形态,到糅合现代服饰文化的表达,指尖技艺在衣袂飘舞、彩裙飞扬中鲜活灵动。
“‘盛世花开·指尖流芳’百名绣娘绣牡丹”活动激发全县绣娘开发创新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千娇百媚的牡丹园内,来自武定各乡镇的159名绣娘飞针走线一决高下。别出心裁的活动深受游客和绣娘的追捧,既是一场沉浸式的赛美赛艺,又助力广大绣娘巧手脱贫,把藏于闺中的手工艺品推向市场。
除了在现场规定时间完成比赛作品,活动还要求参赛绣娘穿着传统服饰,带上自己的刺绣作品现场展示。武定彝族支系众多,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的服饰、风俗。活动充分展示了武定彝族服饰的多样美,鹦鹉帽、虎头帽、罗锅帽,长裳、短褂、花围腰,绽放的马缨、落枝的鸟、精致的羊角纹……牡丹园内姹紫嫣红,竟是人比花娇。
绣品展示中,绣娘们拿出压箱底的珍藏。一件件手工刺绣作品,配色、构图、技法独具特色。一花一叶都是民族符号,朴素自然地呈现着罗婺大地久远以来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
牡丹节期间还举行了“非遗保护与传承——武定彝族刺绣技艺传承发展主题论坛”。专家学者从彝绣的文化背景、传承发展、存在问题等不同角度作了发言,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深入挖掘武定彝族刺绣、彝族服饰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精髓,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水平大有裨益。
现场观众除了各地嘉宾、客商,大部分是当地彝绣协会、合作社的负责人和绣娘代表,主办方希望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给从业者们带来一场激荡的头脑风暴。
(武定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晓萍)
武定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晓萍表示,武定是彝族刺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武定县把发展壮大彝族刺绣产业作为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重要措施来抓,采取成立彝族刺绣协会、评选认定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加大宣传力度、强抓市场营销等有效措施,使彝绣一步步走出大山,跻身于高品质市场的大舞台,逐渐成为武定县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
截至目前,全县有刺绣扶贫车间5家、绣坊2个,刺绣品和刺绣服饰制作、营销企业(经营户)38户;刺绣从业人员达2600多人,有彝绣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2人、州级4人、县级3人;全县1万多名农村妇女参与到了与刺绣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中,创造了上千万元的产值。彝绣产业从自绣自用、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小农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并逐步发展为贫困地区妇女增收致富的一项产业。
接下来,武定将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健全完善彝绣产业机制,规范彝绣协会建设,传承创新发展彝绣技艺,进一步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打响武定彝绣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图 文旅头条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刘娅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