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开放”再次成为上海最亮眼的关键词之一。
(相关资料图)
4月4日,《上海市促进外贸稳规模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亮相。稳外贸,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大通关、金融和退税等方面支持,促进外贸创新发展,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引外资,聚焦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提出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20条措施,皆是关键所在。
4月6日,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举行,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上海今年已累计签约总投资2254亿元的353个亿级项目,还有10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在未来智能、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领域与上海企业和高校达成合作。
也是这一周,中国旅游集团、西岸集团、香港置地集团三方将联手打造跨江缆车“浦江之心”的消息官宣。上海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会给全世界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看上海的机会。
密集的政策、活动和项目,展示的是上海不断扩大开放的决心与作为。这背后的深层动力是什么?
首在使命感——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致辞时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上海肩负着率先探索现代化建设路径、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
还在危机感——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上海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352家,比上年下降35.1%;合同金额402.26亿美元,下降33.4%;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39.56亿美元,增长0.4%。疫情反复,无疑影响了上海外商投资的良好势头。
更在责任感——本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022年短暂的风高浪急,并未改变上海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口岸城市,在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引导企业深入开拓新市场方面作用重要。
不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新变化不断:海南自贸港建设,全面启动封关运作准备工作,以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各项任务,我国对外开放有了越来越高的标准;中法两国元首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两国加强各领域合作、促进市场开放的内容良多,疫情后中外沟通交流的恢复与加速成果显现。
机遇和挑战一起到来,志在“率先探索”“加快推动”的上海,正坚定地拥抱变化、直面挑战,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扩大开放,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助推上海外贸外资在新形势下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我国正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制度型开放中,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法治化环境如何,无疑会受到外资、外贸各方高度关注。
今年1月初,《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作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磅文件出台,其中“保护合法权益”“完善法规”“规范执法”等相关表述近40处,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国际贸易特色营商环境的展望中,明确加快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建设,做实“法治化”特色高地,体现上海对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
今年,上海外贸外资开局实现平稳增长。1至2月,全市货物进出口6815.6亿元,在去年同期高基数、高增速的基础上增长0.7%;实际使用外资49.61亿美元,增长18%;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外资研发中心5家,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也是国际市场对上海的“用脚投票”。
4月初,跨国企业高管访沪的新闻频现。随着春天的到来,到访客人会越来越多,上海将继续成为全球企业关注的活跃舞台。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关键词: